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庄暴见孟子

孟子及弟子 孟子及弟子〔先秦〕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注释
庄暴:人名。
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
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
和谐境界的途径。
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变乎色:改变了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色:脸色
子。
直:不过、仅仅。
独乐乐: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前一个“乐(yuè )”欣赏音乐 名词 后一个快乐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钟鼓之声,管籥(yuè)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
举:皆、都。
疾首蹙頞(cù è):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頞,皱眉头。頞,鼻梁。
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
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旄,牦牛尾。
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语:告诉。
对:回答。▲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可得闻与。“与”:通“欤”
2、今王田猎于此。“田”:通“畋”

二、词类活用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3、今王豉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钟、鼓、管、籥:名词作动词,敲钟、打鼓、吹管籥。

三、文言句式
1、暴见于王。——被动句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介词短语后置
3、他日,见于王。——省略句,被动句▲

主题思想

  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反复论证,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善于抓住齐王心理,逐步将对方的思想引上自己铺设的轨道,使本文独具特色,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法,孟子为齐威王形象地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把抽象的道理鲜明具体地呈现于齐王面前,产生了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

鉴赏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文章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通过孟子与齐王的对话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4、因势利导,论辩灵活

  孟子见到齐王就“好乐”的事向齐王发问。齐王对“乐”的意义并不理解而觉理亏,因而“变乎色”,忙拿“直好世俗之乐”来作托词,不料孟子却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此时孟子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表现了论辩的灵活性。而后的两个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引导齐王将谈话的话题引入自己的轨道,逐步明确自己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花溪记

钟惺钟惺 〔明代〕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赏析

【越调】金蕉叶

张鸣善张鸣善 〔元代〕

怨别

讲燕赵风流莫比,说秦晋姻缘怎及。论呈越精神未已,配南楚仪容最美。

【调笑令】楚仪,美人兮,薄注樱唇浅画眉。凤钗斜插乌云髻,衬冰绡玉葱纤细。轻颦浅笑声渐低,这风流几个人知?

【秃厮儿】花正好香风细细,柳初柔良夜辉辉,占定个红娇绿柔花月国。花簇簇,柳依依,也波相宜。

【圣药王】花影移,月影移,留花玩月饮琼杯。风力微,酒力微,乘风带酒立金梯,风月满樽席。

【络丝娘】三生梦一声唱回,一场舞三生梦里,万劫千年不容易,也是前缘前世。

【尾声】就今生设下生誓。来生福是今生所积。拚死在连理树儿边,愿生在鸳鸯队里。

赏析

【越调】寨儿令_九日登高过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九日登高

过柳洲,唤兰舟,长空雁声啼暮愁。樽俎风流,笑语温柔,乘兴的三瓯。带黄花人质红楼,整乌纱自笑白头。归期何太晚,醉舞老来羞。幽,谁唱楚天秋?

游春即景二首

蔌绛纱,按红牙,金鞍半攲玉面马。仙洞青霞,老树乌鸦,山一点暮天涯。翠交加夹竹桃花,锦模糊照水山茶。闹竿儿乔傀儡,舰船上小琵琶。他,醉卧美人家。锦水笺,绣鞍鞯,曲江醉题三坠鞭。帘底婵娟,月下姻缘,此地遇神仙。有花有酒梁园,无风无雨春天。盈盈小玉梅,稳稳戗金船。偏,收向断桥边。

湖上春行

桃雨晴,柳风轻,西湖六桥如画屏。岩溜冷冷,樵斧丁丁,松下倚山僧。陈朝老桧重荣,苏堤渔唱新声。竹阑金琐碎,花貌玉娉婷。行,同上冷泉亭。

晚凉即席

玳瑁筵,鹧鸪天,一篇六幺十四弦。石漱冰泉,且满琼田,歌舞斗婵娟。并头湖上白莲,双飞花下红鹓。画图金地山,粉黛玉天仙。船,移向柳阴边。

赏析

【中吕】粉蝶儿_春思花落春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春思

花落春归,怨啼红杜鹃声脆,遍园林景物狼籍。草茸茸,花朵朵,柳摇深翠。开遍茶蘼,近清和困人天气。

【醉春风】粉暖倩蜂须,泥香沾燕嘴。迟迟月影上帘钩,犹未起,起。为想别离,倦余梳洗,暗生憔悴。

【迎仙客】兽炉香篆息,鸾镜暗尘迷,绣床几番和闷倚。玉腕消金钏松,钗横环翠委。屈指归期,不觉的粉脸流红泪。

【红绣鞋】花飞尽空闲鸳砌,日初长静掩朱扉,系垂杨何处玉骢嘶?落谁家风月馆?知那里燕莺期?话叮咛不记得。

【十二月】正交颈鸳鸯拆离,恰双栖鸾凤分飞。效比翼鹣鹣独宿,乐于飞燕燕孤栖。传芳信归鸿杳杳,盼音书双鲤迟迟。

【尧民歌】呀,因此上美甘甘风月久相违,冷清清云雨杳无期。静巉巉灯火掩深闺,清耿耿离魂绕孤帏。伤悲,雕鞍去不归,都则为辜负了韶华日。

【耍孩儿】自别来无一纸真消息,日近长安那里?倚危楼险化做望夫石,暮云烟树凄迷。把春心几度凭归雁,劳望眼终朝怨落晖。到此际愁无寐,昏秋水揉红泪眼,淡青山蹙损了蛾眉。

【一煞】想当初教吹箫月下欢,笑藏阄花底杯。到如今花月成淹滞,月团圆紧把浮云闭,花烂熳频遭骤雨催。落花残月应何济?花须开谢,月有盈亏。

【尾声】叹春归人未归,盼佳期未有期。要相逢料得别无计,则除是一枕余香梦儿里。

赏析 注释 译文

人月圆·甘露怀古

徐再思徐再思 〔元代〕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赏析

点绛唇·细草空林

黄仲则黄仲则 〔清代〕

细草空林,丝丝冷雨挽风片。瘦小孤魂,伴个人儿便。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
赏析 注释 译文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蒋捷 〔宋代〕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赏析 注释 译文

醉桃源·芙蓉

吴文英吴文英 〔宋代〕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赏析 注释 译文

好事近·湘舟有作

文廷式文廷式 〔近现代〕

翠岭一千寻,岭上彩云如幄。云影波光相射,荡楼台春绿。
仙鬟撩鬓倚双扉,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赏析 注释 译文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作者的其它诗文
© 2023 古诗词鉴赏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