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宝应僧,一念堕儒冠。多生经行地,树老井未眢。
一穷缚两脚,寸步百里难。空馀中夜梦,浩荡青林端。
故人今何如?念子独轻安。孤云望不及,冥鸿杳难攀。
前时得君诗,失喜忘朝餐。想君亦念我,登楼望青山。
山中多诗人,杖屦时往还。但苦诗作祟,况味同酸寒。
清凉诗最圆,往往似方干。半年卧床席,疟我疥亦顽。
济甫诗最苦,寸晷不识閒。倾身营一饱,船上八节滩。
安行诗最工,六马鸣和鸾。郁郁饥寒忧,惨惨日在颜。
老秦诗最和,平易出深艰。脱身豺虎丛,白发罹茕鳏。
张侯诗最豪,惊风卷狂澜。窍繁天和泄,外腴中已乾。
城中崔夫子,老笔郁盘盘。家无儋石储,气压风骚坛。
我诗有凡骨,欲换无金丹。呻吟二十年,似欲见一斑。
大笑揶揄生,已复不相宽。爱君梅花篇,入手如弹丸。
爱君山堂句,深静如幽兰。诗僧第一代,无愧百年间。
思君复思君,恨不生羽翰。何时溪上石,清坐两蒲团。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