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

钱大昕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汉族,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是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大昕为“一代儒宗”。

人物生平

  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七日,钱大昕出生在江苏嘉定城西四十多里的望仙桥镇。钱氏祖籍常熟,明代正德年间,七世祖钱镃入赘嘉定管姓,遂定居于此。祖父钱王炯,父亲钱桂发,都是秀才,以教书为业。他刚满周岁时,祖父便教识字,五岁时,送至本村塾馆读书,十岁以后,又先后随祖、父到所在塾馆就学,并为他讲授历史故事和教习作诗。这对于他早年知识的增进,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乾隆七年(1742年),年方十五岁的钱大昕离开家乡到嘉定县城,向著名学者曹桂发问学。当年,考中了秀才。在考秀才的过程中,他的文才受到了主考官刘藻的特别欣赏,在全县士林中也获得了较高声誉。先是本县宿儒王尔达(王鸣盛之父)慕其才而许婚季女。不久,城东坞城顾氏又延其至家课读子侄。这样,钱大昕学习更为勤奋。在坞城任教时,他于授徒之暇,“晨夕披览”,通读了顾氏家藏的《资治通鉴》、《廿一史》等大量史籍。 [1]  与此同时,他还留意著述,在阅读李延寿《南史》、《北史》两部史书时,手编《南北史隽》一册。几年之间的刻苦自学,已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初步的专业基础。


  乾隆十四年(1749年),经由王鸣盛和时任紫阳书院院长王峻的推荐,钱大昕被破格录入苏州紫阳书院学习。紫阳书院建于清初,雍正初年经布政使鄂尔泰重修后,即由讲求心性之学改为稽古考文,学风为之一变,从而成为汉学家的一个重要阵地。书院之中宁谧的环境,浓厚的学术气氛都为他潜心经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兼之有王鸣盛、王昶、曹仁虎等同窗好友相互质难问疑,不长时间,钱大昕的知识较之于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高宗乾隆帝首次南巡。钱大昕因献赋称旨而被召诣江宁(今南京)行在,由乾隆帝亲自出题进行复试。评卷揭晓,钱大昕中一等二名。为此,乾隆帝特赐钱大昕为举人,当即任命为内阁中书。次年,他束装入都,到内阁票签房办事,自此开始了仕宦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复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入直上书房,教授皇十二子永璂书法。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


  乾隆四十年(1775年),钱大昕居丧归里,引疾不仕。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亲政,廷臣致书劝出,皆婉言报谢。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人。晚年自称潜研老人。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 乾嘉时期(1736-1820年)学者好言"实事求是",钱大昕尤为突出。同时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 [2]  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著作。


  其治史范围广于同时诸家。于正史、杂史而外,兼及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甚深,元史尤为专精。他曾打算重修《元史》,未成。著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除史学外,于所涉诸学,多有创获。《三统术衍》、《四史朔闰考》为其研治天文历算学的代表作,深为同时学者推重。“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更是其在音韵学上的卓见。


  钱大昕有《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赞钱氏为“一代儒宗”。大昕并非知古而不知今的考据学者,他往往以考史论学的形式,隐寓对清廷弊政的不满。所着《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多所反映。乾嘉时期,首重经学,大昕力倡治史,既博且精,对转变一时学术趋向影响甚大。一生着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参考资料:

1、 0

评析

藏书故事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少詹事,督学广东。后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专心讲学和著述,与戴震、王念孙、王鸣盛、黄丕烈、顾广圻相互切磋,与经史文义、音韵训诂、典章制度、氏族地理、金石、历法,无不精研。


  家富藏书,举家经史子集,考证文字得失,曾自述“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困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藏书处有“十驾斋”、“潜研堂”、“孱守斋”,宋刻元版手抄之本,达数十种。藏书钤有“万经”、“平生一片心”、“纶阁舍人”、“臣大昕”、“瀛州学士”、“东宫亚相”、“游于盛世”、“宫詹学士之章”、“年开七秩”、“南海衡文”、“钱大昕印”、“竹汀居士曾观”、“文学侍从”等印章。


  著作主要有《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唐书史臣表》、《元史艺文志》几十种,逾几百卷,前三种用力最多。《元史艺文志》著录元、辽、金之书,比倪灿《明史艺文志》、卢文弨《补志》收录图书要多。魏源著《元史新编》,其“艺文志”部分即仿钱大昕《艺文志》而稍作补充而已。另与他人合编《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天球图》等。辑《潜研堂丛书》,收书20种。

参考资料:

1、 0

概述

轶事典故

  钱大昕默坐观弈:一次,钱大昕在朋友家里看下围棋。一位客人几次输棋,他讥笑客人失算,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钱大昕下棋。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钱大昕已不支。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了十三子。以后有人邀请他观看下棋,钱大昕整天默默地坐着罢了。


  钱大昕总结道,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也能看到自己的失误!

参考资料:

1、 0

影响

作者《钱大昕》的诗文

得李南涧书知于广州相待却寄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不见李生今五年,南行万里一欣然。新诗想得江山助,名士仍兼政事传。

忆旧多通烹鲤字,养廉半付刻画钱。药洲计日同吟啸,窥镜惭予巽发宣。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弈喻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尚湖夜泊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微茫云水自萋迷,平远山光入望低。唱罢竹枝帆尽落,孤篷残梦尚湖西。

和唐陶山明府修复唐伯虎墓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渊明神游桃花源,六如身住桃花坞。不是人间第一流,难与桃花论宾主。

对花须把酒,对酒宜赋诗。诗画游戏耳,工拙我不知。

大儿汉曼倩,小儿唐青莲。尸解非所好,怕作懵憧仙。

前身桃花见花喜,故应埋骨桃花里。三春红雨落纷纷,唯有此桃花不死。

前中丞,后明府,封值区区三尺土。异代堪联侨札交,当时耻与绛灌伍。

明府来自桃花源,华胄遥遥本同祖。出处虽殊兴趣同,唱和埙篪吾与汝。

歌新诗,酹清醑,仙不能言花应语。

九日同潘璜溪凌叔子张策时王兰成作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木落雁南下,天涯各滞淫。百年多病客,九日故乡心。

风度高楼笛,寒生别浦砧。西山爽气在,无计一登临。

宜兴道中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连村姜庶足安居,罨画溪光画不如。两岸绿阴微雨后,半帘花韵试茶初。

遥山叠髻晴铺絮,隔浦鸣榔夜打鱼。阳羡买田曾有约,沈吟此地十年余。

读曲歌 其一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红豆向春种,黄檗向春生。薄雾隐三星,有心不分明。

读曲歌 其二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朝忆复暮忆,怜欢还念欢。夜雨没牛迹,蹄痕无日乾。

送吴二匏舍人南还·其一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一叶梧桐始报秋,潞河东下趁轻舟。
归程十里严陵濑,红蓼西风古渡头。

归安道中

钱大昕钱大昕 〔清代〕

小艇低于屋,乘风任簸轩。波平知雨足,日出觉春暄。

兑酒三家店,柔桑十亩园。一峰青似伞,无佛欲称尊。

© 2023 古诗词鉴赏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